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西藏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 时间:2024-12-29
  • 浏览量:26次

西藏为什么要以农业为主

1、西藏以农业为主是因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难以发展大规模的工业。西藏地处高原,气候寒冷、干燥,地理条件较为恶劣,不适合发展大规模的工业,因此以农业为主是一种比较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经济发展模式。

2、农牧业是西藏小康之基、发展之本、稳定之要,以农业为主是由其良好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西藏以农业为主是因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难以发展大规模的工业。

3、产生的原因是:河谷地区海拔较低,热量较充足,土壤肥沃,水源丰富,风力较小,利于发展种植业;高原上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风力大,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但可生长草类,可发展畜牧业。河谷农业分布在我国西藏和新疆地区。河谷地带平坦,土壤肥沃,有机物丰富,热量相对高原热量条件较好,适宜种植。

4、青藏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青藏地区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该地日照强、昼夜温差大,所以草场广布,牧草的营养成分含量高;该地海拔高、缺少氧气,所以主要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臧山羊,放养以自给自足的游牧为主。

5、牧业:西北和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类型主要是牧业,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牧场也主要畜种也是各有特色。新疆;细毛羊青海、西藏:牦牛内蒙古:三河马、三河牛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也有种植业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青藏地区:河谷农业。

70年来,西藏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此前经历过哪些坎坷?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变化,农牧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农牧区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三农压舱物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青稞种植3500年,一直是西藏最大的粮食作物,产量最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西藏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次仁平措介绍,到2008年,西藏粮食和油菜总产量分别比1959年增长了4.2倍和21.8倍;全自治区肉、奶产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3.86倍和2.1倍;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有效缓解了群众吃菜难的问题。

韩长赋表示,70年来,我国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有贫困人口7亿,2018年底减少到1660万,2020年即将全部脱贫。

民主改革50年来,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西藏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迸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西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有了制度保障。

从区域发展的经济角度分析西藏应如何发展特色农牧业

1、加大草场建设力度,为高原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积极推广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努力推进绿色青稞产业基地的开发力度,为青稞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开拓思路,争取在牧区建立大型现代化肉食品生产基地,开发特色牦牛肉、羊肉产品。

2、特色农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边贸物流业:利用区位优势,扩大边境贸易,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 绿色建材产业: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监管,推动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低碳、环保的建材产品。

3、——发展特色经济,优化产业结构。西藏的产业结构调整要在加快发展、增加总量中实现优化升级。

4、大力发展青稞、草业、牦牛、藏猪、绵羊、奶业,既发挥特色优势,又满足市场需求,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此提出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重点。

5、在传统产业改造方面,拉萨注重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提升农牧业科技水平,推广高效种植和养殖技术,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环保与高科技产业。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大力扶持,政策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全面发展,非公有制企业被允许参与国有资产管理,推动管理、技术和体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