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土壤有机质变化(简述农业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和存在形态)

  • 时间:2024-09-04
  • 浏览量:71次

我国耕地保护与利用面临诸多挑战

1、我国耕地保护与利用正面临众多挑战。其中,耕地质量整体偏低,中低等级耕地占比超过三分之二;耕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下降,南方红黄壤酸化,北方土壤出现干旱和盐渍化现象,障碍性退化耕地面积占比达到40%。

2、当前,我国耕地保护与利用工作面临诸多挑战。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不高,中低等级占三分之二以上;耕地退化加剧,东北黑土有机质下降,南方红黄壤酸化,北方土壤干旱盐渍化,障碍退化耕地面积占比达40%。这是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3日举行的“科技创新引领耕地保护与利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消息。

3、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耕地资源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耕地数量正持续减少,这是因为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对耕地的不合理使用,如乱占耕地等行为。其次,耕地的质量也在下降,这是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土壤污染等问题造成的。

4、我国耕地保护面临多重挑战,其中首要问题是补充耕地困难,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和直辖市,后备资源日益匮乏。尽管粮食连续多年增产,但耕地净减少的压力依然存在。数据显示,尽管2011年耕地面积保持稳定,但仍减少了40万亩,但国家“十二五”保有量目标有望实现,因为耕地减少势头得到了控制。

5、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

时隔四十年之久,全国土壤普查再次开展

国务院宣布,中国时隔40年再次启动全国土壤普查,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完成。这次普查旨在全面掌握土壤资源状况,对农用地进行体检,其战略意义深远,关乎粮食安全和个人生活。自1958年至1960年的第一次土壤普查以来,我国已进行过两次大规模普查,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数据。

年2月16日,国务院公布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标志着时隔40年后,中国将启动新一轮土壤普查。了解土壤普查,首先要清晰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简单来说,土壤普查是对我国土壤家底和农用地进行的全面体检,为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乃至生态安全提供强有力支撑。

【法律分析】:全国土壤普查至少十年一次,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主要是查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内容包括立地条件普查,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也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

【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十四条,国务院负责统一领导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普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与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共同组织,每十年至少进行一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普查。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年 4 月 23 日,国务院以国发〔1979〕111 号文件批转农业部关于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会议报告和关于开展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方案。根据全国的部署,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在自治区农业区划委员会和农业厅直接领导下,由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具体承担和组织开展与技术指导。

在1995年5月西北特大沙尘暴袭击中,林草覆盖度在30%以上的地带和农田防护林占地10%以上形成防护林体系的农田,都没有受灾或受灾很轻。

农业生产中土壤肥料利用存在哪些问题?

土壤有机质含量失衡:部分农田因有机肥料补充不足,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影响土壤肥力和抗逆性;另一些保护地土壤因有机肥料补充过量,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超出适宜范围,增加病源菌数量,加重病虫害,并导致农药使用量和果实农药残留量增加。

土壤中植物营养物质严重不平衡:由于常年施肥和土壤利用的不合理,土壤中某些营养物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大面积的农田土壤出现了“贫血症”、“富积症”。由此既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也造成了农产品质量的严重下降,使农产品中养分不平衡,最终将危及人类的健康。

土壤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非农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和退田还湖,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人地矛盾突出;不合理开发或超强度利用导致土壤质量退化。 (一)气象灾害频繁 洪涝灾害频发 鄱阳湖水位受赣江等五河和长江来水双重控制。统计资料显示,鄱阳湖地区几乎每年都发生洪涝灾害。

同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具体如下:现阶段小麦施肥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土壤养分不合理很多农民在施肥时由于未能充分掌握基本常识,造成施肥比例不够科学合理,而且这种不合理的施肥方法也会导致土壤失去原有的养分,最终造成肥料中的营养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目前,中国农业最主要的土壤问题是什么

第三个主要问题是垃圾处理问题。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水土流失问题也十分严重,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对中国的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此外,中国还面临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化肥和农药不合理的使用 据统计,我国每年化肥的使用量已经超过410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化肥消费大国[2]。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增收量,含磷、氮等化学肥料被大量运用,长期使用这些化学肥料,会破坏土壤结构,扰乱土壤内部营养成分的平衡,造成土壤结块,土质变差,储水功能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一)分类系统中国地域辽阔,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母质、气候、生物等)差异很大,加上农业历史悠久,人类耕作活动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深刻,因此土壤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和生产特性也各不相同。为了因土利用改良,必须在系统认识土壤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区分,这就是土壤分类。

然而,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污染问题,尤其是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的地区。土壤污染率高达40%,大城市郊区甚至达44%,水污染也超过40%。农业污染已成为中国面源污染的第一大贡献者,尤其是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碳排放量超越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主要体现在土地、水和大气污染三个方面。

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中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旱灾水灾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2亿亩,90年代上升为8亿亩。

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导致耕地土壤污染。 另外,自然背景值高是一些区域和流域土壤重金属超标的原因。

中国土壤5种颜色分布高清图

中国的五色土分别是指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纯天然土壤,分布情况如下: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平原,因为这里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这里的土壤呈黄色,这是由于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的缘故。

相应的土壤类型是热带的砖红壤(海南、广东、广西),南亚热带是赤红壤(广东、广西、湖南),中亚热的红壤(江西、湖南、湖北),北亚热带的黄褐土、黄棕壤(安徽、江苏),温带的棕壤(河南、河北),寒温带的针叶林土。

白色土壤与土壤中的石英、高岭土、石灰石和水溶性盐类这四类最广泛分布的组分有关,如盐碱土星白色,主要是可溶性的盐碱对土壤的染色作用,土壤中的钙积层中含有大量白色的碳酸钙,因此,钙积层多数呈白色或灰白,与碳酸钙含量有关。南方的红色土壤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氧化铁对土壤染色的结果。

土壤颜色分类5种是黑土、黄土、青土、红土、白土。东-青色,东临大海,又是很多江河的入海口,因此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状态之下,其中的氧化铁(Fe2O3)被还原成氧化亚铁(FeO)而呈灰绿色,是为青土。

中国的五色土是黑土、黄土、红土、白土和青土这五种土。它们的分布地区如下: 黑土: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松辽平原以及黑龙江与吉林的山区里。黑土因其土壤颜色呈现深黑色,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水分,被誉为肥沃的土壤。 黄土: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的陕西、甘肃、山西等省份的高原地区。

褐土 褐土大多分布在灌木草原植被以及暖温带干旱森林中,虽然颜色和棕壤十分相似,但形成过程却大不相同,特别是土壤里面的钙质层。最初中国的褐土又名山东棕壤,为了和欧洲的棕壤区分。黄土 氧化铁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化学反应,土壤的颜色就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