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什么
1、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确保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农业必须转型为更加环保、高效和可持续的模式。这包括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3、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通过防治农田污染、综合治理养殖污染、改善农村环境等措施,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以及到2030年实现养殖废弃物基本综合利用。修复农业生态,增强生态功能。
4、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田永续利用。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防治耕地重金属污染,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分级管理利用制度。节约高效用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
精准农业精准农业力促可持续发展
1、在我国270亩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农民们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细致的农事活动,如划锄松土以提高土壤温度和保持水分。这一举措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也随之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2、数字农业的特点有:数据驱动、智能化决策、精准农业管理、提供增值服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数据驱动 数字农业依赖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通过收集、分析和利用农田、作物、气象、水质等各种数据,实现精准农业管理。这有助于农民准确判断农田需求,精确施肥、用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3、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精准、可持续发展。精准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需求。
简述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成就
中国粮食安全取得的成就之一是粮食产量稳步增长。通过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大豆振兴计划等措施,粮食产量持续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3657亿斤,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粮食生产连续7年保持在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十八连丰”。
农业对外合作成果突出 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共赢合作,为世界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业对外合作关系不断拓展,目前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与60多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农业合作机制。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将粮食安全作为发展的重要议题,这是我国稳定发展的关键之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跨越了4亿吨、5亿吨和6亿吨三个重要阶段,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突出、环境压力增大以及国际竞争力不足等严峻问题。
粮食产量实现高位攀升 我国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的表现之一是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自2012年起,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多年保持在3万亿斤以上,2021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较2012年增加了1412亿斤。这一成就不仅巩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基础,也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中的地位。
形势良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市场运行平稳、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这些成就归功于中国的坚定决心和不断加强的政策措施,也是广大农民和粮食企业的辛勤耕耘和努力。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各国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什么是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2、生态农业是靠农业生态系统支撑的。生态农业整体生物产量高,源于生态农业的结构合理,相互协调。生态农业光合作用产物利用合理,保证了系统内的能流物复,同时安排复种间作提高了绿色植物光合产物的利用率。
3、生态农业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具有生产率高、稳定持续、综合性、有机性和效益性特点。
4、生态农业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集约化经营,强调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统一起来,以实现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